身份验证
拖动滑块,使图片角度为正
牙齿松动是牙周疾病进展至中晚期的典型表现,其中II度松动(牙冠水平向或垂直向移动幅度1-2mm)常因牙槽骨吸收、咬合创伤或炎症刺激引发。传统治疗多以拔除后修复为主,但患者对天然牙保留的诉求推动临床技术革新。
本文通过一例II度松动牙保留病例,探讨纤维带固定与牙周夹板联合治疗的临床成效及稳定性评估方法。
病例概述
患者为45岁女性,因“前牙区咀嚼无力、牙缝增宽3个月”就诊。临床检查显示:11、21牙II度松动,牙周探诊深度(PD)4-5mm,附着丧失(AL)3-4mm,X线片示牙槽骨吸收至根长1/2,诊断为慢性牙周炎伴II度松动。患者拒绝拔牙,要求保留天然牙。
治疗方案选择
经多学科会诊,制定“纤维带固定+牙周夹板联合治疗”方案:
1.基础治疗:全口龈上洁治、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,控制炎症。
2.松动牙固定:
- 纤维带固定:在11、21舌侧邻接区制备横行沟槽(深1mm、宽3mm),酸蚀后注入高强度流动树脂,埋入玻璃纤维带,光固化固定。
- 牙周夹板加固:于邻近稳固牙(12、22)舌侧粘接复合树脂夹板,与纤维带形成联合固定体系。
3.术后维护:指导患者使用牙间隙刷清洁固定区域,定期复查牙周健康状况。
临床检查指标
1.松动度改善:
- 治疗前:11、21牙II度松动(水平向移动1.5mm)。
- 治疗后6个月:松动度降至I度(水平向移动<1mm),咬合时无明显颤动。
2.牙周健康:
- 探诊出血(BOP)阳性位点从治疗前80%降至15%,PD从4-5mm改善至2-3mm。
- 菌斑指数(PI)从治疗前2.5降至1.2,患者菌斑控制能力显著提升。
3.影像学评估:
-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速率降低,近中牙槽嵴高度较术前增加0.5mm,提示牙周组织再生潜力。
患者自述“前牙咀嚼力明显改善,硬质食物(如苹果)可正常切割”,且对美观成效满意。复查时未报告牙龈肿胀、疼痛或固定装置脱落等并发症。
纤维带固定技术的优势分析
1. 小创口性与生物相容性
纤维带厚度仅0.2mm,弹性模量接近天然牙本质(18GPa),避免刚性固定导致的牙根应力集中。其半透明特性可与牙体无缝融合,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。
2. 动态固定机制
纤维带允许牙齿在生理范围内微动(0.5%-1%形变),促进牙周膜血循环,降低牙槽骨吸收速率。研究显示,该技术可使松动牙5年留存率提升至89%-92%。
3. 可逆性与长期维护
若需调整或拆除固定装置,可通过机械磨除树脂材料实现无损操作,为后续治疗(如牙周手术或种植修复)保留空间。
纤维带固定与牙周夹板的联合应用可实现以下协同作用:
1.力学分散:纤维带承担侧向力,牙周夹板分散垂直向咬合力,降低单颗牙负荷。
2.菌斑控制:固定装置减少牙间隙,降低菌斑堆积风险,配合患者自我清洁可维持牙周健康。
3.长期稳定性:6个月随访显示,联合治疗组的松动度复发率(5%)显著低于单一纤维带固定组(12%)。
通过小创口技术与个性化方案的结合,松动牙保留治疗正逐步从“勉强维持”转向“功能与美观并重”,为牙周病患者提供更优选择。
文中可能包含的医院
文中可能包含的商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