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份验证
拖动滑块,使图片角度为正
龅牙是常见的牙颌面畸形,分为牙性龅牙和骨性龅牙两种类型。两者在形成原因、面部特征及治疗方案上存在显著差异。本文将通过对比图解析两者区别,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并选择科学干预方式。
1. 牙性龅牙:牙齿排列异常主导
牙性龅牙主要由牙齿本身发育问题导致,常见诱因包括:
遗传因素:家族中存在龅牙病史,基因突变影响牙齿排列。
不良口腔习惯:长期吮吸拇指、咬唇等行为导致上前牙唇倾。
乳牙滞留或早失:乳牙脱落异常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,引发拥挤前突。
2. 骨性龅牙:颌骨发育失衡为核心
骨性龅牙涉及骨骼结构异常,关键成因包括:
遗传性骨骼畸形:上下颌骨发育不协调,如上颌骨过度前突或下颌骨后缩。
功能性咬合紊乱:长期深覆合、深覆盖导致咀嚼肌群失衡,加剧骨骼畸形。
全身性疾病:佝偻病、钙代谢障碍等影响颌骨发育,表现为牙弓狭窄、前牙前突。
1. 牙性龅牙:牙齿主导的局部表现
牙齿排列异常:上前牙唇倾明显,但下颌骨位置正常或轻微后缩。
软组织影响有限:笑线虽高,但牙龈暴露较少,侧面观上唇外翻不明显。
咬合关系紊乱:可能出现开颌、反颌等问题,但无骨骼畸形特征。
2. 骨性龅牙:骨骼畸形的显著标志
颌骨形态异常: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,侧面观呈“凸面型”,下巴后缩。
软组织代偿明显:笑时牙龈大量暴露,上唇外翻严峻,嘴唇闭合困难。
三维结构失衡:通过“鼻尖-嘴唇-下巴”连线测试,上唇或牙龈明显顶住连线。
1. 牙性龅牙:以正畸治疗为主
传统矫治器:通过金属托槽或陶瓷托槽施加持续轻力,逐步内收前突牙齿。
隐形矫治技术:适合对美观要求高的患者,通过数字设计实现精密牙齿移动。
辅助治疗:必要时拔除前磨牙以腾出空间,或配合扩弓器改善牙弓狭窄。
2. 骨性龅牙:正畸-正颌联合治疗
轻度骨性畸形:通过拔牙正畸掩饰骨骼问题,但复发风险较高。
中重度骨性畸形:需正颌手术调整颌骨位置,如Le Fort I型截骨术(上颌前突矫正)、BSSRO手术(下颌后缩矫正)。
术后正畸维持:手术修复期后继续正畸治疗,确保牙齿与颌骨位置协调。
牙性龅牙:治疗周期通常为1-2年,结果稳定且复发率低。
骨性龅牙:
单纯正畸:周期约2-3年,仅能部分改善外观,咬合功能修复有限。
正畸-正颌联合治疗:总周期3-5年,但可深度解决骨骼畸形,实现面部轮廓与功能的双重改善。
儿童期筛查:3-6岁进行口腔检查,及时发现乳牙滞留、不良习惯等问题。
功能矫治器应用:对存在功能性咬合紊乱的儿童,使用肌功能训练器改善肌肉平衡。
营养管理:孕期及儿童期确保钙、维生素D摄入,预防因营养不良导致的骨骼发育异常。
牙性龅牙与骨性龅牙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涉及骨骼结构异常。通过临床检查、X线片及头颅侧位片分析,可精密判断类型并制定个性化方案。无论是选择正畸治疗还是正颌手术,均需在职业医生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可靠与结果。
文中可能包含的医院